Arthur Wu

Arthur Wu

Former Growth: @Alibaba | TG: Arthurwu24、WeChat: arthurwu2020
jike
telegram

ユーザーは実際にどの種類のDIDが必要なのでしょうか?(上)?

image

DID 作為前兩年的熱門賽道,國內外誕生了很多項目,但截至目前,大多均未找到很好的落地場景,做成了 “項目方”、“資方” 的需求,而不是用戶的需求。那麼作為用戶,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 DID 呢?( 原文章 Mirror 鏈接: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PgbmWx5A5soL6Y9G0gjmvza-U36JI2xNXK-N07a2Pw0


什麼是 DID#

DID 全稱 Decentralized Identity,即去中心化身份。它與 Web2 網絡中身份不一樣的點在於它改變了現有的身份證明系統,將數字身份所有權、控制權以及管理權都歸還給了用戶。DID 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打造鏈上唯一的「身份證明」。

對於用戶來說,我認為一個成功的 DID 需要解決 2 個問題,即「你是誰?」和「你有什麼價值?」

Web2 vs Web3#

Web2 下我們稱之為 ID,但本質上均是用戶在網絡層面的身份證明,因此我們分別探討下在 Web2 和 Web3 中二者的異同。

Web2 下的 ID#

在現實世界中,你的身份是由你的 “身份證” 定義的。而在 Web2 網絡中,你的身份是由你的 “ID” 定義的。

當你使用 Web2 服務時,你的 ID 基本都是用大型平台賬號登錄的,比如在國內使用微信賬號、手機賬號;國外使用谷歌 / FB/TW 賬號、郵箱賬號,大型平台賬號 + 手機號 + 郵箱 3 種方式基本涵蓋了一個普通用戶 95% 以上的應用場景。

image
但使用過程中,你會發現有2個問題一直未被解決:
  1. 第一:這些賬號信息不互通。作為個體,雖然你知道你就是同一個人,但在網絡中等於需要多重身份驗證(eg:微信認為你是一個人,谷歌認為你是另一個人)
  2. 第二:賬號無「語義化」信息。準確的說,其他人通過你的賬號也無法直觀的感知到 “你是誰”(除了某些非常著名的名人,直接用自己的名稱作為 ID 的)

本質上,Web2 網絡中的 ID 只完成了一層「校驗准入」的工作,通過此 ID 用戶可以進入 Web2 網絡世界中,但若想讓其他用戶真正的了解你,仍然需要跟你完成一系列的交互操作,步驟大致如下:

  1. 第一:先建立交流通道
  2. 第二:詢問你的學歷背景、個人履歷、愛好習慣等等
  3. 第三:基於溝通的內容,還需通過其他信息進行佐證(eg:簡歷、相關認識朋友的背書證明等)

因此在 Web2 網絡中,你要驗證「你是誰?」,光靠一個 ID 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上「繁雜的信息溝通」以及「相關證明的佐證」。

當用戶有了身份證明後,緊急著的問題就是:「你有什麼價值?」。Web2 網絡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用戶的數據,理論上當一家商業公司涵蓋的用戶數據越多,這家公司的商業價值就會越大。同樣的回歸到個人,按照以上的商業邏輯,我們如果想增加個人在 Web2 網絡中的價值,需要做的就是增加個人賬號(身份)下的「粉絲數」。

我們拿一個實際案例進行說明,以足球界明星 C 羅的 instagram 賬號為例,C 羅 ins 粉絲數超過 5 億,一條廣告帖文價值 160 萬美金;C 羅加盟利雅得球隊後,引得該球隊的官方 ins 賬號粉絲數數小時後翻倍。

這就是一個 Web2 賬號下用戶個人價值的極致化體現。

image

在此,我們做一張 Web2 網絡的大圖。大圓代表整個 Web2 網絡,它由各大頭部 App 應用組成。每個小圓代表一個頭部 App,小圓中又由各個更小的圓組成,這裡更小的圓代表的就是在 Web2 網絡中的每個用戶。在這張圖中,你會看到幾點:

  1. Web2 網絡中,各個頭部應用之間是獨立、互不影響的,這也意味著用戶的價值是割裂的(eg:在 ins 上的價值,當你換一個其他平台時,此價值將會被稀釋 / 甚至不再管用)
  2. 平台擁有你數據,你的價值也因此被平台所定義(eg:C 羅一條廣告帖文價值 160 萬美元,那為什麼是 160 萬美元,而不是 320 萬美元?是誰來決定的?)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用戶在 Web2 網絡中有了準入的 ID 身份,但是「你是誰?」以及「你有什麼價值?」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Web3 下的 DID#

相較於 Web2,那麼 Web3 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我們先看下目前市面上已有的 DID 項目,大致可以分為 4 大類:

  1. 鏈下身份認證類:顧名思義,把用戶鏈下的相關信息與鏈上地址進行綁定。它的問題在於,鏈下的行為無法在鏈上得到驗證。目前在這個領域嘗試的項目有:BrightID,它是通過視頻人臉識別的方式來做「唯一真人身份綁定」,應用場景是針對很多 Web3 項目對「一人一號」的要求。
  2. 鏈上身份聚合類:不關注鏈下,而是針對用戶在鏈上的信息進行聚合管理。Unipass 就是此領域類的一個代表,通過一個 Unipass ID,用戶可以綁定郵箱、多個 ETH 地址、相關 Web3 應用層協議(eg:RSS3、CyberConnect 等)。
  3. 鏈上信用評分類:這一類目更多的是希望把 Web2 世界中的金融信用機制,在 Web3 中落地,從而提高 DeFI 的資源配置效率。ARCx 就是此領域類的一個代表,通過發行「DeFI Passport」,根據每個 DeFI Passport 持有者的信用分來量化其鏈上地址的信譽度。信用分將通過分析持有者的以太坊地址歷史活動來確定,其範圍設置為 0 到 999 分,該信用分確定了協議為用戶提供的抵押率。此類項目聚焦在「金融」領域,其他領域不考慮,所以應用場景相對局限,沒辦法變成一個通用解決方案。
  4. 鏈上行為認證類:這一類項目與以上 3 類並不相同,以上 3 類更多是通過靜態的方式給用戶身份狀態作出評估,但這一類項目則是通過引導用戶動態的把相關行為數據添加上身份狀態(eg:你學習過某個課程,拿一個 NFT,補充到身份狀態中)。Galxe(原 Project Galaxy)就是此領域類的一個代表,用戶連接錢包後會生成一張「銀河身份證」,證件會根據地址的歷史行為數據,自動貼上「認證證書」。它的應用場景更多是幫助其他項目方利用憑證數據構建更好的產品和社區。

再回到「你是誰?」以及「你有什麼價值?」的兩個問題。以上 4 大類的 Web3 DID 項目同樣沒有解決的很好。

  • 針對「你是誰」:通過用戶鏈上的行為數據,你可能可以知道對方是 BAYC 的 Holder,但你不知道 TA 是衝著價格去買的,還是背後的社區文化?而 TA 更多維的用戶畫像信息也無法直接展示給他人看。你可能也同樣持有 BAYC,因此你願意找對方溝通,但是你仍然需要花上 1h 的時間交流,才能對對方有更深刻的認知
  • 針對「你有什麼價值」:相較於 Web2 的價值割裂,Web3 網絡下確實可以做到統一,但是用戶在這張網絡中仍然沒有被「價值化」。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 Web3 的用戶在宣導個人價值的落地點,均在 Twitter,而後我們又回歸到 Web2 中通過「粉絲量」去度量用戶價值的錨點上

是否有一個產品可以做到,當用戶 A 看到用戶 B 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對對方的畫像有初步的了解了。原先需要 1h 左右的深入溝通才能知曉對方是誰,而通過這個產品我們可以把時間壓縮到 30mins、甚至 10mins?

是否有一個產品可以做到,用戶即價值,無需通過媒體 App 作為載體去二次承接。當我們需要找尋某個用戶時,詢問該產品,該產品直接羅列出對應的真實有效結果,從而直接產生 C2C 交易。

想法 & 思考#

目前的 Web2 和 Web3 是割裂的,很多 Web3 的項目都在思考:如何能讓 Web2 的用戶低成本的進入 Web3。原因是什麼?因為 Web2 的流量太大,千萬級別的 DAU 產品比比皆是,而 Web3 呢,幾萬 DAU 的產品你就牛逼了。可目前鮮有成功,StepN 和 Axie 可以算是破圈,吸引到了部分 Web2 的用戶,但邏輯是「CX,能讓用戶賺錢」。

當用戶知道可以 “賺錢” 後,所謂的 Web2 還是 Web3 平台的阻礙就沒那麼大了。但是除了 “賺錢” 之外呢?如果涉及到要讓用戶去理解 Web3 與 Web2 不同的理念、它的價值,那基本沒戲。

再回歸到 DID,用戶所需要的 DID 也應該是不限制 Web2 還是 Web3 的平台,而是綜合二者的優點後,又最終可以很好的解決「身份」&「價值」兩個問題。用戶可以通過此功能,無縫的切入到 Web3,並且享受到 Web3 帶來的收益。

下篇會針對以上 2 個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思考,希望抛磚引玉,可以得到更多的觀點輸入。

読み込み中...
文章は、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