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Wu

Arthur Wu

Former Growth: @Alibaba | TG: Arthurwu24、WeChat: arthurwu2020
jike
telegram

用户到底需要哪种DID(上)?

image

DID 作为前两年的热门赛道,国内外诞生了很多项目,但截至目前,大多均未找到很好的落地场景,做成了 “项目方”、“资方” 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的需求。那么作为用户,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DID 呢?( 原文章 Mirror 链接: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PgbmWx5A5soL6Y9G0gjmvza-U36JI2xNXK-N07a2Pw0


什么是 DID#

DID 全称 Decentralized Identity,即去中心化身份。它与 Web2 网络中身份不一样的点在于它改变了现有的身份证明系统,将数字身份所有权、控制权以及管理权都归还给了用户。DID 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打造链上唯一的「身份证明」。

对于用户来说,我认为一个成功的 DID 需要解决 2 个问题,即「你是谁?」和「你有什么价值?」

Web2 vs Web3#

Web2 下我们称之为 ID,但本质上均是用户在网络层面的身份证明,因此我们分别探讨下在 Web2 和 Web3 中二者的异同。

Web2 下的 ID#

在现实世界中,你的身份是由你的 “身份证” 定义的。而在 Web2 网络中,你的身份是由你的 “ID” 定义的。

当你使用 Web2 服务时,你的 ID 基本都是用大型平台账号登录的,比如在国内使用微信账号、手机账号;国外使用谷歌 / FB/TW 账号、邮箱账号,大型平台账号 + 手机号 + 邮箱 3 种方式基本涵盖了一个普通用户 95% 以上的应用场景。

image
但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有2个问题一直未被解决:
  1. 第一:这些账号信息不互通。作为个体,虽然你知道你就是同一个人,但在网络中等于需要多重身份验证(eg:微信认为你是一个人,谷歌认为你是另一个人)
  2. 第二:账号无「语义化」信息。准确的说,其他人通过你的账号也无法直观的感知到 “你是谁”(除了某些非常著名的名人,直接用自己的名称作为 ID 的)

本质上,Web2 网络中的 ID 只完成了一层「校验准入」的工作,通过此 ID 用户可以进入 Web2 网络世界中,但若想让其他用户真正的了解你,仍然需要跟你完成一系列的交互操作,步骤大抵如下:

  1. 第一:先建立交流通道
  2. 第二:询问你的学历背景、个人履历、爱好习惯等等
  3. 第三:基于沟通的内容,还需通过其他信息进行佐证(eg:简历、相关认识朋友的背书证明等)

因此在 Web2 网络中,你要验证「你是谁?」,光靠一个 ID 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上「繁杂的信息沟通」以及「相关证明的佐证」。

当用户有了身份证明后,紧急着的问题就是:「你有什么价值?」。Web2 网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用户的数据,理论上当一家商业公司涵盖的用户数据越多,这家公司的商业价值就会越大。同样的回归到个人,按照以上的商业逻辑,我们如果想增加个人在 Web2 网络中的价值,需要做的就是增加个人账号(身份)下的「粉丝数」。

我们拿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说明,以足球界明星 C 罗的 instagram 账号为例,C 罗 ins 粉丝数超过 5 亿,一条广告帖文价值 160 万美金;C 罗加盟利雅得球队后,引得该球队的官方 ins 账号粉丝数数小时后翻倍。

这就是一个 Web2 账号下用户个人价值的极致化体现。

image

在此,我们做一张 Web2 网络的大图。大圆代表整个 Web2 网络,它由各大头部 App 应用组成。每个小圆代表一个头部 App,小圆中又由各个更小的圆组成,这里更小的圆代表的就是在 Web2 网络中的每个用户。在这张图中,你会看到几点:

  1. Web2 网络中,各个头部应用之间是独立、互不影响的,这也意味着用户的价值是割裂的(eg:在 ins 上的价值,当你换一个其他平台时,此价值将会被稀释 / 甚至不再管用)
  2. 平台拥有你数据,你的价值也因此被平台所定义(eg:C 罗一条广告帖文价值 160 万美元,那为什么是 160 万美元,而不是 320 万美元?是谁来决定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在 Web2 网络中有了准入的 ID 身份,但是「你是谁?」以及「你有什么价值?」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Web3 下的 DID#

相较于 Web2,那么 Web3 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我们先看下目前市面上已有的 DID 项目,大致可以分为 4 大类:

  1. 链下身份认证类:顾名思义,把用户链下的相关信息与链上地址进行绑定。它的问题在于,链下的行为无法在链上得到验证。目前在这个领域尝试的项目有:BrightID,它是通过视频人脸识别的方式来做「唯一真人身份绑定」,应用场景是针对很多 Web3 项目对「一人一号」的要求。
  2. 链上身份聚合类:不关注链下,而是针对用户在链上的信息进行聚合管理。Unipass 就是此领域类的一个代表,通过一个 Unipass ID,用户可以绑定邮箱、多个 ETH 地址、相关 Web3 应用层协议(eg:RSS3、CyberConnect 等)。
  3. 链上信用评分类:这一类目更多的是希望把 Web2 世界中的金融信用机制,在 Web3 中落地,从而提高 DeFI 的资源配置效率。ARCx 就是此领域类的一个代表,通过发行「DeFI Passport」,根据每个 DeFI Passport 持有者的信用分来量化其链上地址的信誉度。信用分将通过分析持有者的以太坊地址历史活动来确定,其范围设置为 0 到 999 分,该信用分确定了协议为用户提供的抵押率。此类项目聚焦在「金融」领域,其他领域不考虑,所以应用场景相对局限,没办法变成一个通用解决方案。
  4. 链上行为认证类:这一类项目与以上 3 类并不相同,以上 3 类更多是通过静态的方式给用户身份状态作出评估,但这一类项目则是通过引导用户动态的把相关行为数据添加上身份状态(eg:你学习过某个课程,拿一个 NFT,补充到身份状态中)。Galxe(原 Project Galaxy)就是此领域类的一个代表,用户连接钱包后会生成一张「银河身份证」,证件会根据地址的历史行为数据,自动贴上「认证证书」。它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帮助其他项目方利用凭证数据构建更好的产品和社区。

再回到「你是谁?」以及「你有什么价值?」的两个问题。以上 4 大类的 Web3 DID 项目同样没有解决的很好。

  • 针对「你是谁」:通过用户链上的行为数据,你可能可以知道对方是 BAYC 的 Holder,但你不知道 TA 是冲着价格去买的,还是背后的社区文化?而 TA 更多维的用户画像信息也无法直接展示给他人看。你可能也同样持有 BAYC,因此你愿意找对方沟通,但是你仍然需要花上 1h 的时间交流,才能对对方有更深刻的认知
  • 针对「你有什么价值」:相较于 Web2 的价值割裂,Web3 网络下确实可以做到统一,但是用户在这张网络中仍然没有被「价值化」。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 Web3 的用户在宣导个人价值的落地点,均在 Twitter,而后我们又回归到 Web2 中通过「粉丝量」去度量用户价值的锚点上

是否有一个产品可以做到,当用户 A 看到用户 B 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对对方的画像有初步的了解了。原先需要 1h 左右的深入沟通才能知晓对方是谁,而通过这个产品我们可以把时间压缩到 30mins、甚至 10mins?

是否有一个产品可以做到,用户即价值,无需通过媒体 App 作为载体去二次承接。当我们需要找寻某个用户时,问询该产品,该产品直接罗列出对应的真实有效结果,从而直接产生 C2C 交易。

想法 & 思考#

目前的 Web2 和 Web3 是割裂的,很多 Web3 的项目都在思考:如何能让 Web2 的用户低成本的进入 Web3。原因是什么?因为 Web2 的流量太大,千万级别的 DAU 产品比比皆是,而 Web3 呢,几万 DAU 的产品你就牛逼了。可目前鲜有成功,StepN 和 Axie 可以算是破圈,吸引到了部分 Web2 的用户,但逻辑是「CX,能让用户挣钱」。

当用户知道可以 “挣钱” 后,所谓的 Web2 还是 Web3 平台的阻碍就没那么大了。但是除了 “挣钱” 之外呢?如果涉及到要让用户去理解 Web3 与 Web2 不同的理念、它的价值,那基本没戏。

再回归到 DID,用户所需要的 DID 也应该是不限制 Web2 还是 Web3 的平台,而是综合二者的优点后,又最终可以很好的解决「身份」&「价值」两个问题。用户可以通过此功能,无缝的切入到 Web3,并且享受到 Web3 带来的收益。

下篇会针对以上 2 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思考,希望抛砖引玉,可以得到更多的观点输入。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