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Wu

Arthur Wu

Former Growth: @Alibaba | TG: Arthurwu24、WeChat: arthurwu2020
jike
telegram

用戶到底需要哪種DID(下)?

image

之前已經寫了關於DID 的上篇,這一篇講講我個人在此賽道下的思考 & 嘗試,主體回答 2 個問題,「你是誰」&「你有什麼價值」。拋磚引玉,希望能更多的與關注此賽道的朋友交流。( 原文章 Mirror 連結: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NILF6RYc3CcmaJ5zyGuycO0HhKVe2HtqYBwVY7Ln8vs


你是誰 & 你有什麼價值#

你是誰#

是否有一個產品可以做到,當用戶 A 看到用戶 B 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對對方的畫像有初步的了解了。原先需要 1h 左右的深入溝通才能知曉對方是誰,而通過這個產品我們可以把時間壓縮到 30mins、甚至 10mins?

有人說這不就是「在線簡歷」嗎,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是的,「在線簡歷」確實部分可以反映一個人到底是誰,但這更多是單一的「工作」層面,脫離工作之外的生活、娛樂、思想等相關信息仍然是無法反映的。而「你是誰」這 3 個字代表的應該是更加立體多維的一個人完整的畫像。

從這個描述中你大概率會聯想到,這個跟 Web2 應用中的「用戶數據畫像」是不是非常像,它就是一個數字版本的你,存在在 Web2 網絡中。如今在 Web3 場景下,我們也需要一個這樣的畫像,那麼二者之間有哪些不同呢?我覺得主體有 2 點不同:

  1. 統一性:Web2 的用戶數據畫像,是完全與 App 應用綁定的。對於同一個人來說,不同的 App 所反饋出的畫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在 Web3 領域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通用的,全網絡適用的畫像通證
  2. 外顯性:Web2 的用戶數據畫像完全為平台所用,並且是不對外暴露的。但在 Web3 領域中,此畫像可以變成用戶通證外顯的一部分,並且完全為用戶所有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外顯的,帶有豐富數據標籤的用戶個人畫像信息,用以在 Web3 的場景下證明「你是誰」。

你有什麼價值#

我們一直稱 Web3 為「價值網絡」,是因為它去除了中間商、去除了一大堆束縛的因素,用戶本體在這個網絡中重新佔據了高地。

那麼在此背景下,用戶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呢?

是否有一個產品可以做到,用戶即價值,無需通過媒體 App(eg:微博、Twitter)作為載體去二次承接,充分發揮個人的作用。當我們需要尋找某個用戶時,詢問該產品,該產品可直接羅列出對應的真實有效結果,甚至直接產生 C2C 交易。

從這個描述中你大概率會聯想到,這個跟 Web2 應用中的「在行」是不是非常像,用戶在該 App 上直接明碼標價自身的價值,並通過 App 與其他人進行鏈接。而在 Web3 場景下,我們去除了中間商 App,我們也無需用戶自己明碼標價自身的價值,而是把該結果交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但仍然可以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如何落地?#

要想實現以上的 2 點,我們可能仍然需要一個大流量的產品,進而產生海量的數據,最終才能過度到「數據層」→「畫像層」→「價值層」的鏈條。

從實現路徑上來說,大概率有 2 條路,一條是從 Web2 切,一條是從 Web3 切,下面分別談談從兩條路切入的場景設想。

從 Web2 切入#

在 Web3 場景下,以目前的基建設施 & 市場環境,除了帶有 CX 因子的產品外,很難有機會做出可以媲美 Web2 大流量的產品。因此選擇這條路徑的產品,大概率走的還是 Web2 那套邏輯,只是單純的把 Web3 當成一個「工具」去使用,嫁接上一些它獨有的優勢特性,例如:去中心化、Crypto 支付等。

這條路比較適合從 Web2 切入到 Web3 市場的團隊,他們有著豐富的 Web2 經驗,有一套成型的 Web2 團隊作戰策略,從創業角度來說,試錯成本相對較小。以及從結果上來說,它是有可能做成一個大流量的產品;從選型上來說,它更多應該是一個 Web2 和 Web3 的中間產物,即包含了二者的優勢組合而成的一個產品。

選定了這條路線後,接下來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一個未來可能是大流量的產品?那這一點,在之前關於「創業」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提及,從「團隊」→「賽道選擇」→「用戶」→「場景」均有詳細描述。

從 Web3 切入#

如果要做一個純 Web3 的產品,從目前 Web3 市場下用戶的偏好來看,Galxe/Cyberconnect 等任務平台的路徑可能是更合理的。既滿足了大量撸羊毛用戶的訴求,同時又滿足了項目方需要這些用戶湊數的訴求,從產品層面上來說,作為中間方,很好的照顧到了雙邊市場的用戶人群。

需要考量的點主體有 2 點:

  1. 第一:任務平台從產品 / 技術層面來說,是沒有護城河的。切入該市場的時機就成了非常關鍵的因素,Galxe 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時機選擇的非常好,借助該任務平台,也積累了雙邊市場用戶數據 + 一定的品牌效應(至少對於 Web3 的項目方來說,如果你想做任務,Galxe 是你繞不開的平台)
  2. 第二:如何從單純的 Task 過度到 Data 層,這個是可以產生護城河的。但同樣有一點問題在於,因為平台極致的面向了撸羊毛的用戶人群,所以可能會導致部分數據失真,最終影響整體「畫像」渲染的效果(ps: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這個短期內也是無解的。因為如果最開始針對這批羊毛黨用戶,沒有服務的很好,產品很有可能都活不下來)

小結#

本文沒有談論特別多的執行細節,更多的還是基於對「你是誰」&「你有什麼價值」2 個問題解法的思考,特別是針對在 Web2 和 Web3 兩個不同體系下的落地場景,需要項目方結合業務本身面向的對象一起考量。

在目前整個 Web3 市面上,「DID」還沒有一個官方的定義。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如果真的能解決以上 2 點的問題,我認為這會是一個全新的 DID 應用場景,它會比市面上一些標榜為 DID 的項目所涵蓋的面更廣,以及真的可以把用戶本身的價值外化,並產生實際的交易價值。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