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Wu

Arthur Wu

Former Growth: @Alibaba | TG: Arthurwu24、WeChat: arthurwu2020
jike
telegram

告别过去,新的开始

这是我在 xlog 上的第一篇文章,理应落笔写下一些有意义的文字。但想了半天无从下手,于是还是老一套,介绍介绍自己,从哪来、到哪去,讲到哪算哪。( 原文章 Mirror 链接: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oVZ4b5Eizjklq9j1vui1OxAGRNxSsQeqbL6IH1X6EwA


从哪来#

第一段旅程:” 伪” 创业#

image

我 2016 年毕业,从大三起就在折腾写公众号内容,做着倒腾「流量」的事。很幸运,借着内容领域的兴起,在大四的时候就挣了不少,于是毕业后继续折腾了 2 年。很可惜,「挣钱」这件事蒙蔽了我,我不断的把力气使在「流量」上,忽略了公众号最本质的核心是:「内容」,最终「获客成本」的增加、「Revenue」的减少击败了我。

过后复盘了这一次称不上「创业」的创业:

聚焦:必须专注于你所在领域最核心的几个点,不发散

合力:不要单兵作战,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

长线:坚持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不动摇,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第二段旅程:信息流(泛娱乐)#

image

阶段 1:趣头条#

在公众号内容生态的 2 年多折腾失败后,想找一家大型的内容公司去学习整个内容生态的运作方式。

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快马加鞭期的「趣头条」,见证了半年跑到 3500w DAU 后上市的 “辉煌”。很可惜,“辉煌” 过于短暂,本质上还是底层的商业模型存在巨大的问题(每天平台的支出与 DAU 成线性关系),再加上资本催熟后的快速上市,导致整个产品用户层结构的崩盘。

用户把趣头条当成了「薅羊毛的赚钱工具」,趣头条想做成的「内容生态」无疾而终。

那趣头条到底有没有价值?在我的理解中,它的价值主要有 3 点:

  1. 内容:它真的带给下沉市场用户更多的信息内容,之前只听广播 / 看电视的用户,现在有了更高效的信息流产品去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
  2. 赚钱:用户真实的挣到了钱
  3. 市场:带给市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 网赚,并且它做到了极致

我很感谢趣头条的这段经历,它让我快速的经历了产品的爆发期和衰退期,并且在趣头条的高强度工作时长(10127)帮助我抹平了与同龄人的工作年限差距(注:于我个人而言,这里的高强度工作是褒义词)。

随着趣头条的衰败,在那期间我得到更多的体感是一个产品商业模型设计的重要性,这可能是我最大的收获。这是你在一个小流量的产品上无法体会得到的,同样这也是一个你在没有经历过「快速成长 → 快速衰退」的产品上所能理解的。

阶段 2:YY#

在国内内容市场大局已定的背景下(头部被头条、百度、腾讯三架马车占据;腰部是趣头条这样 3/4 千万 DAU 的产品,但是不挣钱;尾部是几百万 DAU 的产品,诸如东方头条、微鲤看看,永远做不大),我把目光转向了海外。

在 YY 的一个创新项目做工具类的短视频,在拉美市场短暂的与 TikTok、Kwai 竞争过,可惜半年后仍然败下阵来。回头看这段历史,带给自己最深的体会主要有 2 点:

  1. 经营:因为自负盈亏,在产品之余更多的需要用「经营单元」的角度思考,本质上与创业并无区别
  2. 团队:如何在做一个 0-1 的项目时,找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以及面对不同诉求的团队成员时,如何更科学健康的管理

第三段旅程:电商#

image

YY 业务最终失败后,考虑到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希望从纯 C 端 → 商业,更多的去理解一个产品更底层的商业模式,那在「商业」的维度上,国内 top1 的公司就是阿里。

阿里在国内所有公司里,可能是「商业」氛围最重的一家,跟它所处的电商行业有很大的关系(买卖商品,天然就是商业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非常「重」的领域,也导致公司的整体文化偏向创业(大部分的人就真的跟卖货的商家一样,脚踩泥地里奔跑)。阿里同样也是为数不多这么大体量的公司,但组织的能动性、协调性仍然不差,大公司有的毛病它一个没少,但毛病之上,有一个愿意革自己命的管理团队,这在国内其实并不多见。

回顾我 2 年多的阿里生涯,我并没有得到太多业务层面能力的提升,但我真的得到了对于「商业」二字的理解。知道怎么花钱、怎么赚钱,每一天你的财务都要问你这个项目为什么要花这些钱、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回收回来、具体要怎么做… 他们问的比投资人问的都细,就是这些大家都看不上的阿里财务同学,逼着阿里的同学不断的钻在钱眼里,不断的把自己变成「生意人」,也许这就是阿里最大的价值。

感谢阿里这 2 年多的经历,把我锻造成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角色,我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最开始想来这家公司的目的。

到哪去#

创业#

我曾经很羡慕 70 后、80 后,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在蒸蒸日上的祖国大地遍地开花,他们有着极大的容错率,错过这个机会,还有下一个机会。但对于 95 后呢?甚至 00 后呢?

我曾经很痛恨没有早出生 3、5 年,这样还可以赶上 web2 公司的末班车,用极低的风险至少站上金字塔的腰部。

我曾经很悲观,留给我们年轻人名垂青史的机会少之又少,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生意」,但很难谈「影响力」。

在以上种种不利条件下,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最优解,只有最合理解,而那解法就只有 2 个字,叫做「创业」。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不管你是在 web 几创业,我都坚信「良币驱逐劣币」的结果,最终汰换剩下的都是认真做事、努力实践、相信未来的高级别种子选手。创业当然是九死一生,但与这些高手的较量中,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只要抱着「长期主义」,不断在熊市中积累自身的能力,等到牛市来临的那一天,你才能真正的站在发牌桌上,继续你的下一段征途。

希望下一段旅程中的自己,一路顺风。

也欢迎大家随时找我交流沟通,TG:Arthurwu24、WeChat:arthurwu2020

image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