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Wu

Arthur Wu

Former Growth: @Alibaba | TG: Arthurwu24、WeChat: arthurwu2020
jike
telegram

告別過去,新的開始

這是我在 xlog 上的第一篇文章,理應落筆寫下一些有意義的文字。但想了半天無從下手,於是還是老一套,介紹介紹自己,從哪來、到哪去,講到哪算哪。( 原文章 Mirror 連結: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oVZ4b5Eizjklq9j1vui1OxAGRNxSsQeqbL6IH1X6EwA


從哪來#

第一段旅程:"偽" 創業#

image

我 2016 年畢業,從大三起就在折騰寫公眾號內容,做著倒騰「流量」的事。很幸運,借著內容領域的興起,在大四的時候就賺了不少,於是畢業後繼續折騰了 2 年。很可惜,「賺錢」這件事蒙蔽了我,我不斷的把力氣使在「流量」上,忽略了公眾號最本質的核心是:「內容」,最終「獲客成本」的增加、「Revenue」的減少擊敗了我。

過後複盤了這一次稱不上「創業」的創業:

聚焦:必須專注於你所在領域最核心的幾個點,不發散

合力:不要單兵作戰,需要借助團隊的力量,取長補短

長線:堅持具有長期價值的事情不動搖,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第二段旅程:資訊流(泛娛樂)#

image

階段 1:趣頭條#

在公眾號內容生態的 2 年多折騰失敗後,想找一家大型的內容公司去學習整個內容生態的運作方式。

陰差陽錯的進入了快馬加鞭期的「趣頭條」,見證了半年跑到 3500w DAU 後上市的 “輝煌”。很可惜,“輝煌” 過於短暫,本質上還是底層的商業模型存在巨大的問題(每天平台的支出與 DAU 成線性關係),再加上資本催熟後的快速上市,導致整個產品用戶層結構的崩盤。

用戶把趣頭條當成了「薅羊毛的賺錢工具」,趣頭條想做成的「內容生態」無疾而終。

那趣頭條到底有沒有價值?在我的理解中,它的價值主要有 3 點:

  1. 內容:它真的帶給下沉市場用戶更多的信息內容,之前只聽廣播 / 看電視的用戶,現在有了更高效的資訊流產品去了解外面發生的事情
  2. 賺錢:用戶真實的賺到了錢
  3. 市場:帶給市場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 網賺,並且它做到了極致

我很感謝趣頭條的這段經歷,它讓我快速的經歷了產品的爆發期和衰退期,並且在趣頭條的高強度工作時長(10127)幫助我抹平了與同齡人的工作年限差距(註:對我個人而言,這裡的高強度工作是褒義詞)。

隨著趣頭條的衰敗,在那期間我得到更多的體感是一個產品商業模型設計的重要性,這可能是我最大的收獲。這是你在一個小流量的產品上無法體會得到的,同樣這也是一個你在沒有經歷過「快速成長 → 快速衰退」的產品上所能理解的。

階段 2:YY#

在國內內容市場大局已定的背景下(頭部被頭條、百度、騰訊三架馬車佔據;腰部是趣頭條這樣 3/4 千萬 DAU 的產品,但是不賺錢;尾部是幾百萬 DAU 的產品,諸如東方頭條、微鯉看看,永遠做不大),我把目光轉向了海外。

在 YY 的一個創新項目做工具類的短視頻,在拉美市場短暫的與 TikTok、Kwai 競爭過,可惜半年後仍然敗下陣來。回頭看這段歷史,帶給自己最深的體會主要有 2 點:

  1. 經營:因為自負盈虧,在產品之餘更多的需要用「經營單元」的角度思考,本質上與創業並無區別
  2. 團隊:如何在做一個 0-1 的項目時,找準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以及面對不同訴求的團隊成員時,如何更科學健康的管理

第三段旅程:電商#

image

YY 業務最終失敗後,考慮到個人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是希望從純 C 端 → 商業,更多的去理解一個產品更底層的商業模式,那在「商業」的維度上,國內 top1 的公司就是阿里。

阿里在國內所有公司裡,可能是「商業」氛圍最重的一家,跟它所處的電商行業有很大的關係(買賣商品,天然就是商業的一種形式),這是一個非常「重」的領域,也導致公司的整體文化偏向創業(大部分的人就真的跟賣貨的商家一樣,腳踩泥地裡奔跑)。阿里同樣也是為數不多這麼大體量的公司,但組織的能動性、協調性仍然不差,大公司有的毛病它一個沒少,但毛病之上,有一個願意革自己命的管理團隊,這在國內其實並不多見。

回顧我 2 年多的阿里生涯,我並沒有得到太多業務層面能力的提升,但我真的得到了對於「商業」二字的理解。知道怎麼花錢、怎麼賺錢,每一天你的財務都要問你這個項目為什麼要花這些錢、花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可以回收回來、具體要怎麼做… 他們問的比投資人問的都細,就是這些大家都看不上的阿里財務同學,逼著阿里的同學不斷的鑽在錢眼裡,不斷的把自己變成「生意人」,也許這就是阿里最大的價值。

感謝阿里這 2 年多的經歷,把我鍛造成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角色,我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最開始想來這家公司的目的。

到哪去#

創業#

我曾經很羨慕 70 後、80 後,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在蒸蒸日上的祖國大地遍地開花,他們有著極大的容錯率,錯過這個機會,還有下一個機會。但對於 95 後呢?甚至 00 後呢?

我曾經很痛恨沒有早出生 3、5 年,這樣還可以趕上 web2 公司的末班車,用極低的風險至少站上金字塔的腰部。

我曾經很悲觀,留給我們年輕人名垂青史的機會少之又少,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生意」,但很難談「影響力」。

在以上種種不利條件下,對於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最優解,只有最合理解,而那解法就只有 2 個字,叫做「創業」。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不管你是在 web 幾創業,我都堅信「良幣驅逐劣幣」的結果,最終淘換剩下的都是認真做事、努力實踐、相信未來的高級別種子選手。創業當然是九死一生,但與這些高手的較量中,何嘗不是一種成長?

只要抱著「長期主義」,不斷在熊市中積累自身的能力,等到牛市來臨的那一天,你才能真正的站在發牌桌上,繼續你的下一段征途。

希望下一段旅程中的自己,一路順風。

也歡迎大家隨時找我交流溝通,TG:Arthurwu24、WeChat:arthurwu2020

image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