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我从阿里出来后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以及我确实也踩到了坑,就着这个坑,也想聊聊作为「打工人」和「公司」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公司?( 原 Mirror 文章链接: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qfsOhvYlJz1-mcO5Gjbfmdqrp5CYaKsQZfBg1yMjL10 )
离开阿里后的选择#
基于我个人本身的一些 过往经历(之前写过相应的文章),当我决定从阿里出来的时候,时间大约是 2022 年 10 月,我做了 3 条路的选择,分别是:
- 切换赛道:直接从 web2 的领域进入到 web3
- 中型公司:主营业务在市场上已经占据高位,公司稳定(eg:小红书、喜马拉雅等)
- 小型公司:公司必须盈利,可以不知名,在垂类领域中有一定市场
这 3 条路主体看 2 个指标,稳定性 & 可拓展性(有点类似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中的 2 个,哈哈哈),在这 3 条路中我都找到并拿到了相对应的「标的公司」的 offer,以及按照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对这 3 条路做了一个排序,1>3>2。
切换赛道(web2→web3)#
2022 年的 10 月已经是 web3 赛道下的熊市了(而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节点我仍然决定把它作为第一优先级的选项。
那时候的我其实对这个市场并没有那么多的认知(在当时 10 月份的节点,我没有参与过相关 web3 的项目,只是从事过 2 年多的币交易),但我看到了这个市场充斥着 2 种人,年轻人、有想法的人。我打心底的认为,「未来」= 「年轻」+「想法」+「etc」,而「年轻」和「想法」加在一起,可能占据了 80% 未来的可能性。
熊市牛市的环境变化跟很多因素有关,大概率跟个体无关,但是是否「年轻」(ps:我认为即使年龄不年轻,心态年轻、脑子年轻同样在此定义中)、是否有「想法」是跟个体强相关的。基于此,我断定了走上这条路是合理且正确的。
定下来走 web3 这条路后,再进一步的考量是,具体应该选择什么品类?毕竟 web3 这么大。
在当时那个节点,考虑到切换赛道后的困难度,我选择的是「交易所」。本质上这个领域确实不是 web3,但它可能是最像 web2,然后又跟 Crypto 密切相关的业务了。
没曾想,当我确定要去某一家交易所之后,紧接下来的一周 FTX 暴雷就来了,整个交易所市场风云突变,保险起见,我也就没直接进入此市场。
中型公司#
这可能是绝大多数 web2 从业人员最后的落脚处了。
国内中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跟 BAT 等大型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二者对比下来只有某些体感层面(eg:卷的程度、pua 的程度、公司人员间人际关系复杂程度等)的轻微下降而已,其他诸如层级、架构、业务模式等等都是一样的。
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压力带来的对资金的要求变得更大之后,从稳定性 & 成长性角度来说,中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是唯一的出路。你从金字塔顶端公司下探到下一层级的公司,品牌效应仍然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他们不仅能扛住你的工资期望,还带有一些未上市的故事可供你畅想,而这个是中大型公司再往下一层级所很难给予你的。
因此这类公司没有什么好分析的,基本上都是明盘,明码标价 + 未来(看命)。在如今的大萧条互联网环境下,这可能是上上签的选择。
小型公司#
当你做出要选择小型公司的时候,这时候需要考虑的点就有 2 个,一个是你的位置、一个是公司本身的情况。
- 公司必须是盈利状态,这个可以规避掉很多问题。当它不盈利的时候,对你的要求和期望就会越高(指望着你来做「救世主」),这个是千万要不得,风险数极高。至于盈利多少,是否是你可挑选的就看你自己的个人能力了
- 位置不仅仅指的是你要在更高的位置(eg:总监、vp 等),title 在小公司里我倒觉得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公司的关系,到底是完全单项的雇佣关系,还是你可能类似于是一个小股东的角色
「位置」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最好的状态其实是你在这样的公司里,独立掌管一块业务,按照业务的业绩向公司总部要投资,你除了基本的工资之外,有着业务的分红利润。我把这种方式类比于大公司里的「内部孵化创业」,只不过在大公司里你是很难有分红的权利的,顶多是年终奖可能多几个月而已。
踩坑之路#
以上我聊完了对离开阿里后选择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选择各条路关键点的思考。于是在第 1 条路因为 FTX 暴雷后断了之后,我选择了第 3 条路,去到了某一家垂类 top5 的公司负责海外事业部。
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
公司因为做的相对较早,在某领域中捷足先登占据了领先地位,赚了一波快钱。但在后续大环境竞争压力上来后掉队了(但因为早先的体量在那,因此仍然是赚钱的业务),管理团队高管们挣扎了 1-2 年发现没办法扭转颓势后,把目光转向海外,期望重新复制一遍之前在国内成功的路径,最终发现不 work
当一个互联网业务出现下降的问题后,绝大多数老板层的处理方式第一步就是:先长高。
纵向上产品侧添加更多细化的功能、业务侧进一步精细化运营,如果再有一些钱,可能会在商业广告上再集中的投放一波,三板斧下来,可能数据会有一些正向的波动,但当他们停止 / 降低部分投入后,数据立马就回归原样了,有的甚至会倒退(因为你做了强有力的外部干预,反而起到了坏效果)。
第一步如果发现失败了(大概率是要失败的),立马调转枪头走第二步:再增肥。
增肥的措施就是横向拓宽,要不就是业务层面不做其他拓展,但品类不断拓宽;要不就是在当前业务之外,再去拓展其他业务线,争取有新的收入来源。
这一步相比于上一步是更难的,本质原因是大概率公司当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挣扎的越厉害,死的也会越快。
反倒是去肥增瘦,砍自己几刀的业务可能会活下来(这里后续也值得再写一篇文章)。
再回到这家公司,选择转向海外去做的决策是没有问题的,原因有几点:
- 第一:市场空间确实更大
- 第二:头部巨头目前精力还放在国内厮杀上,海外布局有限
- 第三:海外市场先占据机会,后续等国内巨头再进入,他们想攻克再占据领先,相比于当时在国内环境下的比拼就要难很多
问题出就出在大家都想直接「复制」原先的经验,企图用更快的速度先市场验证,但最终发现反而因为路径一开始就是错的,跑的越快走的越偏,当你想再回头的时候,没有一个「直达顶端」的箭头给你,你得再绕道 / 重新走一遍回头路,再去选择。反反复复几次下来,整个公司层面信心都没了,时间窗口也丧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加入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 位置:对方给了人权(招人、开人你自己定,不做过多干预)+ 物权(事业部下员工的价格你自己定,不做过多干预),scope 很大,而且在基础的 salary 之外,可以拿事业部整体的分成,符合我上面所列的在这种小公司下你和公司的关系
- 业务:
- 前面提到国内业务发展较早,因此它其实是有一些底层积累的。在海外开拓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从 0-1
- 目前海外业务现状并不是太好,因此能稍微做出一些成绩,就能度过前期的冷启(这个对于一个空降到新公司的人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业务成绩立功,而且是要快速,不可能给你很长时间的)
- 在此业务之外,可以立项开展其他的业务线(跟内部创业一样,基于市场 + 数据自己立项,公司给投资)
基于以上现状 + 业务的考量,我当时认为是基本考量到位了。即使有部分因为没亲身经历,没办法考虑到,也不会是大问题。没想到这真的成了我的滑铁卢。
我发现凭借我过往的履历 + 对海外业务的规划 + 奖惩制度,确实可以招来一些此公司之前所招不来的人,但都会被 CEO 以各种理由卡一道,最终通过 4、5 个被卡的理由(eg:价格高、没有这个行业相关经验、不是创业型人才等等)后,我终于理解到一个点:他招你来是期望你以 1 挡 10,其他的都要用最便宜的工兵。
他认知到以公司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做好海外,因此想找有海外经验的人来操盘做,又因为在公司一言九鼎惯了(没有任何束缚,因为公司一直以来就很赚钱,他这公司一直就没融资,连投资人的约束也没有),即使心里知道要放权让人去做,但实际落地时仍然要极强的控制权。
他把所有期望放在一个人身上,这就出了问题,因为期望很大,也就意味着你不能出任何错误,而且要快速出成绩。但是因为是一个全新的公司、全新的业务,而且并不是完全从 0-1,是在已经跑了 1 年多的业务上去重新优化迭代,这么大的工程量想靠一个人快速力挽狂澜,大概率是不现实的。
至此,我得到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小型公司里:老板 > 业务 > 其他,老板就是这家公司的天花板。你理性考虑半天业务、大环境等等都 okay 的时候,反而在「老板」本身这个人身上的考量是少的,最终大概率就会出问题。
总结#
有些事情你不经历是真的没办法看清楚的,经历过、体会过、思考过,它才能变成你脑海中的认知。
不管你现在是做 web2,还是 web3;不管你是选择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公司,我希望大家都要考虑一个点是,你和公司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单向的雇佣一定不是一个健康长久的方式,我们要做到的一定是要有反向的约束力给到公司,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在大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能坚持的更久、能走的更远。
希望每一位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准自己良好的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