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我從阿里出來後對於自身職業規劃的思考,以及我確實也踩到了坑,就著這個坑,也想聊聊作為「打工人」和「公司」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公司?( 原 Mirror 文章鏈接:https://mirror.xyz/arthurwu.eth/qfsOhvYlJz1-mcO5Gjbfmdqrp5CYaKsQZfBg1yMjL10 )
離開阿里後的選擇#
基於我個人本身的一些 過往經歷(之前寫過相應的文章),當我決定從阿里出來的時候,時間大約是 2022 年 10 月,我做了 3 條路的選擇,分別是:
- 切換賽道:直接從 web2 的領域進入到 web3
- 中型公司:主營業務在市場上已經佔據高位,公司穩定(eg:小紅書、喜馬拉雅等)
- 小型公司:公司必須盈利,可以不知名,在垂類領域中有一定市場
這 3 條路主體看 2 個指標,穩定性 & 可拓展性(有點類似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中的 2 個,哈哈哈),在這 3 條路中我都找到並拿到了相對應的「標的公司」的 offer,以及按照自己對未來的期望對這 3 條路做了一個排序,1>3>2。
切換賽道(web2→web3)#
2022 年的 10 月已經是 web3 賽道下的熊市了(而且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這個節點我仍然決定把它作為第一優先級的選項。
那時候的我其實對這個市場並沒有那麼多的認知(在當時 10 月份的節點,我沒有參與過相關 web3 的項目,只是從事過 2 年多的幣交易),但我看到了這個市場充斥著 2 種人,年輕人、有想法的人。我打心底的認為,「未來」= 「年輕」+「想法」+「etc」,而「年輕」和「想法」加在一起,可能佔據了 80% 未來的可能性。
熊市牛市的環境變化跟很多因素有關,大概率跟個體無關,但是是否「年輕」(ps:我認為即使年齡不年輕,心態年輕、腦子年輕同樣在此定義中)、是否有「想法」是跟個體強相關的。基於此,我斷定了走上這條路是合理且正確的。
定下來走 web3 這條路後,再進一步的考量是,具體應該選擇什麼品類?畢竟 web3 這麼大。
在當時那個節點,考慮到切換賽道後的困難度,我選擇的是「交易所」。本質上這個領域確實不是 web3,但它可能是最像 web2,然後又跟 Crypto 密切相關的業務了。
沒曾想,當我確定要去某一家交易所之後,緊接著的一週 FTX 暴雷就來了,整個交易所市場風雲突變,保險起見,我也就沒直接進入此市場。
中型公司#
這可能是絕大多數 web2 從業人員最後的落腳處了。
國內中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本質上跟 BAT 等大型公司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二者對比下來只有某些體感層面(eg:卷的程度、pua 的程度、公司人員間人際關係複雜程度等)的輕微下降而已,其他諸如層級、架構、業務模式等等都是一樣的。
隨著大家年齡的增長,家庭的壓力帶來的對資金的要求變得更大之後,從穩定性 & 成長性角度來說,中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是唯一的出路。你從金字塔頂端公司下探到下一層級的公司,品牌效應仍然具備一定的說服力,他們不僅能扛住你的工資期望,還帶有一些未上市的故事可供你暢想,而這個是中大型公司再往下一層級所很難給予你的。
因此這類公司沒有什麼好分析的,基本上都是明盤,明碼標價 + 未來(看命)。在如今的大蕭條互聯網環境下,這可能是上上簽的選擇。
小型公司#
當你做出要選擇小型公司的時候,這時候需要考慮的點就有 2 個,一個是你的位置、一個是公司本身的情況。
- 公司必須是盈利狀態,這個可以規避掉很多問題。當它不盈利的時候,對你的要求和期望就會越高(指望著你來做「救世主」),這個是千萬要不得,風險數極高。至於盈利多少,是否是你可挑選的就看你自己的個人能力了
- 位置不僅僅指的是你要在更高的位置(eg:總監、vp 等),title 在小公司裡我倒覺得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公司的關係,到底是完全單項的雇傭關係,還是你可能類似是一個小股東的角色
「位置」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最好的狀態其實是你在這樣的公司裡,獨立掌管一塊業務,按照業務的業績向公司總部要投資,你除了基本的工資之外,有著業務的分紅利潤。我把這種方式類比於大公司裡的「內部孵化創業」,只不過在大公司裡你是很難有分紅的權利的,頂多是年終獎可能多幾個月而已。
踩坑之路#
以上我聊完了對離開阿里後選擇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選擇各條路關鍵點的思考。於是在第 1 條路因為 FTX 暴雷後斷了之後,我選擇了第 3 條路,去到了某一家垂類 top5 的公司負責海外事業部。
這家公司的基本情況如下:
公司因為做的相對較早,在某領域中捷足先登佔據了領先地位,賺了一波快錢。但在後續大環境競爭壓力上來後掉隊了(但因為早先的體量在那,因此仍然是賺錢的業務),管理團隊高管們掙扎了 1-2 年發現沒辦法扭轉頹勢後,把目光轉向海外,期望重新複製一遍之前在國內成功的路徑,最終發現不 work
當一個互聯網業務出現下降的問題後,絕大多數老闆層的處理方式第一步就是:先長高。
縱向上產品側添加更多細化的功能、業務側進一步精細化運營,如果再有一些錢,可能會在商業廣告上再集中的投放一波,三板斧下來,可能數據會有一些正向的波動,但當他們停止 / 降低部分投入後,數據立馬就回歸原樣了,有的甚至會倒退(因為你做了強有力的外部干預,反而起到了壞效果)。
第一步如果發現失敗了(大概率是要失敗的),立馬調轉槍頭走第二步:再增肥。
增肥的措施就是橫向拓寬,要不就是業務層面不做其他拓展,但品類不斷拓寬;要不就是在當前業務之外,再去拓展其他業務線,爭取有新的收入來源。
這一步相比於上一步是更難的,本質原因是大概率公司當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掙扎的越厲害,死的也會越快。
反倒是去肥增瘦,砍自己幾刀的業務可能會活下來(這裡後續也值得再寫一篇文章)。
再回到這家公司,選擇轉向海外去做的決策是沒有問題的,原因有幾點:
- 第一:市場空間確實更大
- 第二:頭部巨頭目前精力還放在國內厮殺上,海外佈局有限
- 第三:海外市場先佔據機會,後續等國內巨頭再進入,他們想攻克再佔據領先,相比於當時在國內環境下的比拼就要難很多
問題出就出在大家都想直接「複製」原先的經驗,企圖用更快的速度先市場驗證,但最終發現反而因為路徑一開始就是錯的,跑的越快走的越偏,當你想再回頭的時候,沒有一個「直達頂端」的箭頭給你,你得再繞道 / 重新走一遍回頭路,再去選擇。反反覆覆幾次下來,整個公司層面信心都沒了,時間窗口也喪失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選擇加入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 位置:對方給了人權(招人、開人你自己定,不做過多干預)+ 物權(事業部下員工的價格你自己定,不做過多干預),scope 很大,而且在基礎的 salary 之外,可以拿事業部整體的分成,符合我上面所列的在這種小公司下你和公司的關係
- 業務:
- 前面提到國內業務發展較早,因此它其實是有一些底層積累的。在海外開拓的過程中,並不是完全從 0-1
- 目前海外業務現狀並不是太好,因此能稍微做出一些成績,就能度過前期的冷啟(這個對於一個空降到新公司的人的確非常重要,通過業務成績立功,而且是要快速,不可能給你很長時間的)
- 在此業務之外,可以立項開展其他的業務線(跟內部創業一樣,基於市場 + 數據自己立項,公司給投資)
基於以上現狀 + 業務的考量,我當時認為是基本考量到位了。即使有部分因為沒親身經歷,沒辦法考量到,也不會是大問題。沒想到這真的成了我的滑鐵盧。
我發現憑藉我過往的履歷 + 對海外業務的規劃 + 獎懲制度,確實可以招來一些此公司之前所招不來的人,但都會被 CEO 以各種理由卡一道,最終通過 4、5 個被卡的理由(eg:價格高、沒有這個行業相關經驗、不是創業型人才等等)後,我終於理解到一個點:他招你來是期望你以 1 擋 10,其他的都要用最便宜的工兵。
他認知到以公司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做好海外,因此想找有海外經驗的人來操盤做,又因為在公司一言九鼎慣了(沒有任何束縛,因為公司一直以來就很賺錢,他這公司一直就沒融資,連投資人的約束也沒有),即使心裡知道要放權讓人去做,但實際落地時仍然要極強的控制權。
他把所有期望放在一個人身上,這就出了問題,因為期望很大,也就意味著你不能出任何錯誤,而且要快速出成績。但是因為是一個全新的公司、全新的業務,而且並不是完全從 0-1,是在已經跑了 1 年多的業務上去重新優化迭代,這麼大的工程量想靠一個人快速力挽狂瀾,大概率是不現實的。
至此,我得到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小型公司裡:老闆 > 業務 > 其他,老闆就是這家公司的天花板。你理性考慮半天業務、大環境等等都 okay 的時候,反而在「老闆」本身這個人身上的考量是少的,最終大概率就會出問題。
總結#
有些事情你不經歷是真的沒辦法看清楚的,經歷過、體會過、思考過,它才能變成你腦海中的認知。
不管你現在是做 web2,還是 web3;不管你是選擇大型公司,還是小型公司,我希望大家都要考慮一個點是,你和公司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單向的雇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長久的方式,我們要做到的一定是要有反向的約束力給到公司,這樣我們才能盡可能的在大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能堅持的更久、能走的更遠。
希望每一位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找準自己良好的站位。